防控常态化首先要防松劲

评论员 崔文佳

“夫战,勇气也”。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但为之振奋的同时,绝不能认为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就万事大吉,之前的严格举措就可以松一松,放一放了。面对国际疫情暴发式增长态势,境外输入和本地反弹的风险都不容低估,疫情防控工作正进入常态化。继续对疫斗争,首要一条就是思想之弦不能松。有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现实行动,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未来。回想两个多月前,疫情汹汹来袭,一切充满未知,但防控工作迅速步入正轨,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扭转战局的一大关键,就在于中央果断决策部署,各地坚决贯彻执行,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铸就了一道人民战争的钢铁长城。坚决有力的战疫态度,扭转了疫情发展形势,也只有保持这种劲头,与时俱进调整防疫策略、从严从细落实防控措施,我们才能继续掌握斗争主动权。

北京作为首都,对外而言是“国门”,对内而言是“心脏”。毫不松懈把防控之网扎得更密更牢,堵住所有可能的漏洞,才能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稳定,对全国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进入常态化防控的新阶段,北京更要坚持首善标准,端正心态、咬紧牙关、竭尽全力做好防疫工作。

战疫艰辛,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难度同样很大。过去复工复产人员有限,如今逐渐全面到岗,其中又有大量返京人员,城市运行和防控举措如何适应密集的人员交互?未来中小学陆续复课之后,学校这一全新战线的防控工作又如何有序开展?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压力其实只增不减,只有继续严之又严、慎之又慎,才能筑牢严密完备的病毒“防火墙”。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拧紧思想认识“总开关”,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继续全面从严防控,做到不松懈、不麻痹、不厌战,进一步巩固扩大来之不易的抗疫战果。蚁穴虽小,可毁长堤;麻痹大意,功亏一篑。对北京而言,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次新的大考。慎终如始、毫不松劲,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时因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才能守好土、尽好责,让党和人民放心。

坚决堵住所有可能的漏洞

评论员 张砥

从应急之举到常态化防控,意味着相关举措要进一步因情施策、优化提升,更加精准、完备、闭环,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防漏洞,前提是充分发现漏洞。统观两个多月来的战疫历程,从落实四方责任,到严格进京管理,从强化社区联防联控,到闭环管理境外输入,本市防控举措始终处于动态完善之中。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我们不断在实战中捕捉漏洞并及时完善,防控网络才得以持续织密。严防死守,不仅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扭转了疫情蔓延的势头,并在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下,实现了疫情传播的基本阻断。着眼疫情防控常态化特点,继续完善防控举措,实现精准防治,就要继续在查缺补漏上下功夫。

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随着疫情发展变化,复工复产提速,人员流动加大,生产生活逐渐步入常态,很多防控漏洞可能会逐步暴露出来。比如公共交通人流密度加大,踏青游园出现人员聚集,堂食恢复亲朋聚餐增多,等等,都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当下,境外输入风险压力持续增大,无症状感染者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复课、返校高峰即将到来,这些都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大疫情,必须以极端认真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根据现实情况尽可能地出台达至精准防控效果的政策并落实到位,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尽责尽责再尽责,认真认真再认真,这样的防控态度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就目前来看,要严格落实入境人员“两个全覆盖”要求,所有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的人员都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社区管理没有病例不等于没有疫情,防控工作决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完善社区防控常态化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严防疫情反弹。各大交通枢纽,特别是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检查站,依然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和重中之重,楼宇、园区、工地等聚集性场所也必须专人盯防,压实责任,确保不出一丝纰漏。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对风险点进行排查,根据政策措施效果不断完善和补充相关政策,对容易忽视的死角加大清查力度,该暂停的暂停、该疏导的疏导、该强化消毒的强化消毒、该打补丁的打好补丁。只有把各种困难和风险估计得严重一些,把问题缺漏发现得更早一些,把解决措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才能切实守护好人民安全健康。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疫情防控是全方位的工作,在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涉及的环节和领域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对工作的要求也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不厌其细,织紧、织密、织牢防控的天罗地网,抗疫的最终胜利就能更早到来。

严防反弹决不给病毒

可乘之机

评论员 胡宇齐

捍卫既有战果,严防疫情反弹,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安全的重大课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必须继续保持严管严控态势,落实落细防控措施,不给病毒任何可乘之机。由于坚决采取果断措施,当前,全国范围内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反弹的风险却依然存在,“二次过草地”并非危言耸听。一方面,新冠病毒十分狡猾,传染性极强、传播极快、发病隐蔽,还存在不断变异情况,我们对其传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另一方面,全球疫情发展蔓延态势还在持续,人传人几率和实际感染数量不断增长。持续增加的境外输入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都是潜在的传染源,防控稍有松懈,病毒就会着床滋生。而一旦大规模反弹,再想扭转局面恐怕难上加难。这些天,多个省市出现了本土病例,个别省市还出现了新的聚集性病例,这无疑提醒我们,疫情没有过去,病毒没有消失,斗争还在继续。北京作为首都,作为重要口岸城市,始终处于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唯有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做细,方能最大限度消灭风险。

防反弹,关键是尽早切断传染源,防止其流动扩散。两个多月的战疫实践充分说明,“早发现、早隔离”是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必须坚持关口前移,严格守好第一道防线。眼下,经过一轮轮政策升级完善,北京已形成了“全口径、全范围、全闭环”的防控体系。所有入境进京人员采取全部集中隔离观察、全面做核酸检测的“双全”措施,入境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进京入住酒店必须提供核酸检测健康证明……一系列具体到人、具体到事的举措,不断扎紧扎细防护篱笆。目前北京本地病例已连续多日实现“零新增”,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避免因麻痹大意前功尽弃。

全民战疫,人人有责。做好防护,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一环。此前我们争取形势好转,靠的是群防群治,如今严防反弹,依然要打好“人民战争”。对每位市民来说,工作生活恢复常态并非放松的借口,反而越是交互密集越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会、不聚餐,“大型会议”非必须不举办,同事之间沟通不握手,公共场所保持1米线距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都需要继续坚持。同时,社会范围内各项疫情防控举措,也同样要严之更严、慎之又慎,需要大家继续理解、支持和配合。这是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坚持就是胜利。从寒冬到暖春,战疫艰辛,人们都盼着全胜之日。越想战疫早日胜利,就越要慎终如始。从严防控,人人尽责、人人尽力,我们定能早日迎来全面胜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平谷科普公众号:

pgkx2014@126.com

原标题:《关注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