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翰林学士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制诰,制诰文书是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档案,高度机密,因此起草过程也很严密。宋代翰林学士起草制诰,主要流程有宿直、接旨、锁院草制、皇帝审阅、宣麻等。
宿直
宿直,就是翰林学士为了方便皇帝随时下旨,需要在翰林学士院值夜班。宿直制度中还有“儤直”的要求,就是连日值班。宋初,“儤直”的规定并未严格执行,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苏易简担任翰林学士,大力推行儤直制度,此后该制度就得以全面推行。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担任翰林学士,备受器重,经常连日值班。连日值班是个很辛苦的差事,天寒地冻的日子,高太后和皇帝会派遣宫人给他送来宫烛和热酒,表示慰问。
接旨
翰林学士的主要职责是起草内制,有些内制涉及册立太子、皇后,以及任命宰相等,需要皇帝面授圣旨。宋仁宗初立太子,中书召翰林学士王珪起草诏书,王珪说:“这是大事,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王珪叩见宋仁宗,并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吗?”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后,才退而起草诏书。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皇帝身体很差,下决心立太子,那时候他已经话语不清,学士承旨张方平至皇帝榻前禀命,皇帝倚着台几说了几句话,张方平听不清楚。皇帝以手指画几,张方平请求用笔书写,于是皇帝用笔写了“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十个字。他写的名字不是很清晰,张方平又进笔请他再写一次,皇帝又写了“颍王”二字,又写了“大大王”三个字。张方平退而起草立颍王为太子的诏令。
有些内制涉及其他高级官员的任命,则不需要皇帝面授圣旨。一般而言,这类官员的任命,由中书呈上熟状,就是在白纸上写上具体事务,由宰相签字,呈给皇帝批示,皇帝批准后,密封熟状,送往翰林学士院,由值班的翰林学士起草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