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華民國—不丹關係。

中国—不丹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丹

中国—不丹关系(宗喀語:རྒྱ་ནག་འབྲུག་ཡུལ་འབྲེལ་བ་།),简称中不关系,是指不丹王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由于不丹的外交政策受制于印度,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及所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均没有外交关系,也是目前唯一同時與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华民国均無正式外交關係的国家[1][2][3][4]。但不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合法性。中国对不丹事务由驻印度大使馆兼辖。不丹在香港和澳門設有名譽領事[5]。

中不边界长约500多公里,从未正式划定,1984年起,中不两国轮流在北京和不丹首都廷布举行中不边界会谈。1998年,两国在第12轮边界会谈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2][3]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不丹接壤的边界长达470公里,与不丹的领土争端一直是潜在冲突的根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就边境和安全问题进行了定期会谈,旨在缓解紧张局势。[1][2][3]

背景[编辑]

不丹长期以来与藏区有着很强的文化、历史、宗教和经济联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代接管西藏时,与西藏的关系紧张。与西藏不同,不丹没有像西藏在英国统治期间处于中国的宗主国或英国宗主国之下的历史。

不丹与西藏的边界从未得到官方承认,中华民国至今仍对不丹部分地区保持领土要求[6],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中国大陆后亦仍维持领土要求。随着西藏噶廈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十七条协议》后,中国在西藏、不丹边境之中方一侧的士兵增加,不丹从拉萨撤回了代表。[6][7][8]

1959年藏区骚乱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到达邻国印度,使不丹与中国边境的安全成为不丹的要务。估计有6,000名藏人逃到不丹获得了避难权,尽管不丹后来关闭了与中国的边境,担心会有更多的难民。[6][9]

历史[编辑]

中國與不丹的領土爭端

縱觀歷史,不丹在文化、歷史、宗教、經濟與西藏有很大關係,與西藏的關係最緊張的時候是不丹在木龍年戰爭中支持了大英帝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西藏噶廈政府簽訂協議,並且在藏區與不丹的邊境派兵,不丹政府撤回其在拉薩的代表[7][8]。不丹聲稱與中國的邊界未獲正式承認。1959年藏區騷亂和達賴喇嘛抵達鄰國印度後,曾有大約6,000名藏人逃到不丹,並獲得庇護,但由於不丹擔心更多難民湧現,隨後關閉與中國的邊境[9]。

不丹受到印度政府的制约,因此在与其他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时需顾及印度的态度。不丹与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均无外交关系,由此是世界上唯一既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也没有与中华民国建交的联合国会员国,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邻国中唯一没有与其建交的国家。

邊界問題[编辑]

主条目:中不邊界爭議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一些原由不丹政府控制的西藏西部藏人聚居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據不丹國王向國民議會的官方聲明,不丹和中國之間也有其餘四個有爭議的地區[2]。

緩和[编辑]

在1974年,不丹邀請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马牧鸣出席第四世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的加冕禮。1983年,中國外交部長吳學謙和不丹外交大臣(英语:Foreign Minister of Bhutan)達瓦次仁(英语:Dawa Tsering)於紐約就建立雙邊關係舉行了會談。 1984年,中國和不丹開始直接就邊界爭端談判[2][7]。此後,兩國輪流在各自首都召開邊界會議[4]。

中國與不丹在1998年第12輪邊界會議期間[4]就邊界爭端簽署了雙邊協議,中國在協議中重申對不丹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尊重,而雙方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3][7][10]。然而後來中國在不丹聲稱的境內建立道路,被指違反了協議挑起緊張局勢[7][8][10]。2002年,中國提出了一些檔案證明擁有爭議土地的主權,雙方磋商後達成臨時協議[2][11][12]。

2012年6月,時任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與不丹首相廷里會面,是兩國政府首腦的首次會面[4]。

2021年10月14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江浩同不丹外交大臣丹迪·多吉通过视频方式,在北京和廷布分别签署《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13]。

然而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印度地緣政治專家齊蘭尼指出,習近平正將他的南海戰略帶到喜馬拉雅山區,數個新建中國村莊已悄悄進入國際公認的不丹領土,他認為這是中方持續利用南海戰略單方面改變現狀,脅迫不丹接受其領土和軍事入侵的事實[14]。

这个部分摘自:中不邊界問題 § 争议双方谈判历程[编辑]

2023年4月,不丹首相洛塔·策林接受比利时报纸《自由比利时报(英语:La Libre Belgique)》的访问,并表示希望能够和中国在一两次会议里划定边界。洛塔·策林同时提到,这一问题不是不丹单独能解决,还需要印度的共同讨论。这一说法引起了印度(尤其是印度媒体)的警惕,因为作为中不争议地区的洞朗有着巨大的战略重要性,而不丹难以向北京施压使其放弃对洞朗的主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刘宗义认为,因为印度不希望自己成为唯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陆地边境争议的国家,印度将会是中不达成边界协议的障碍,例如中国与不丹在1996年一度接近达成边界协议,但因印度的介入而失败。受中国的经济和军事体量持续增长的影响,许多不丹人亦支持不丹政府尽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达成协议——一名不丹专家称,中国是一个现实,不和中国有外交关系对不丹来说并不是一个可取的安排;不丹评论人士旺查·桑杰(英語:Wangcha Sangey)评论称,假如不是德里一直坚持要不丹保住洞朗,不丹早就能够与中国达成边界协议。[15]

经贸关系[编辑]

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1,700万美元,2012年双边贸易额为1562万美元,同比下降10.5%。2013年双边贸易额为1,741.4万美元,同比增长11.5%。2015年,中不贸易额1,029.9万美元,同比下降8.2%;其中,中方出口994.9万美元,同比下降10.5%,进口35万美元,同比增长2.35倍。截至2015年底,不丹对中国投资项目数3个,无实际投入。中国在不丹暂无直接投资。同期,中国在不丹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1,106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02万美元。

中不在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的交往近年来取得较大发展。2001年和2002年,两国审计部门实现互访。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率中国艺术团首次赴不丹演出获得成功。2006年6月,不丹反腐败委员会主席藏莫访问香港。2009年8月,不丹内政与文化大臣明朱尔·多尔吉来华出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的“亚洲文化部长圆桌会议”。

2010年9月,不丹松珠活佛赴西藏自治区朝圣。11月,不丹亲王、不丹奥委会主席吉格耶尔·乌金·旺楚克赴广州出席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2011年至2012年,不丹公主德禅·旺姆·旺楚克先后赴西藏自治区和五台山朝佛。2014年2月,文化部组织中国艺术团赴不丹首都廷布举行访演。2015年11月,不丹政府官员来华观摩中不足球赛并赴北京、拉萨参观访问。2016年10月,不丹王国农业大臣益西·多吉率跨部门代表团来华访问。

2018年7月,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訪問不丹,並和不丹現任及前任國王、首相策林·托傑及外交大臣丹曲·多吉舉行會談。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1.2 A New Bhutan Calling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1-31 (14 May 2008). OutlookIndia.com. Accessed 30 May 2008.

^ 2.0 2.1 2.2 2.3 2.4 2.5 2.6 Bhutan-China relations. BhutanNewsOnline.com. [2014-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0-24). (英文)

^ 3.0 3.1 3.2 3.3 India and the upcoming Druk democr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y 2007). HimalMag.com. Accessed 30 May 2008.

^ 4.0 4.1 4.2 4.3 中国同不丹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6年12月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 中國同不丹的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6.0 6.1 6.2 Savada, Andrea Matles. Nepal and Bhutan : country studies. Library of Congress. September 1991: 330–333 [2008-05-30]. ISBN 0844407771.

^ 7.0 7.1 7.2 7.3 7.4 Balaji, Mohan. In Bhutan, China and India collide. Asia Times Online. Jan 12, 2008 [30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9, 2008.

^ 8.0 8.1 8.2 M Shamsur Rabb Khan. Elections in the Himalayan Kingdom: New Dawn of India-Bhutan Relations. Institute of Peace & Conflict Studies. 8 April 2008 [29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 9.0 9.1 Bhutan: a land frozen in tim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4).

^ 10.0 10.1 Bhutan Gazet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June 2007). BhutanGazette. Accessed 30 May 2008.

^ 外交部详述洞朗归属证据:不丹边民来此过牧曾须向中方交税. 澎湃新闻. 2017-06-30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China says 1890 treaty backs claims to Doklam plateau at trijunction. India Today. 2017-07-02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5).

^ 中国与不丹签署备忘录加快边界谈判. 2021年10月15日 [2021年10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0月29日).

^ 日經分析:中國霸凌小國不丹 可能破壞南亞穩定. 2021年11月22日 [2021年11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23日).

^ 不丹首相暗示想与中国完成划界协议,印度会接受吗?. BBC News 中文.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中文(简体)).

參見[编辑]

国际关系主题

中国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不丹主题

不丹外交

中不边界争议

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组织机构中方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

中央外事办

外交部

外长

发言人

驻外机构

大使

驻外副部级外交官

特使

国防部

国际军事合作办

维和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外文局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移民局

全国人大

外事委

外事局

华侨委

全国政协

外事委

外事局

港澳台侨委

中央追逃办

外交学会

对外友协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中国环球电视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地方各级国际传播中心

国家汉办

孔子学院

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驻华

外交代表机构

领事机构

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

联合国驻华系统

记者协会

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交礼仪相关

外交部礼宾司

解放军仪仗大队

礼炮中队

解放军军乐团

武警国宾护卫队

人民大会堂

国宾馆

国宴菜

外交史

中國對外關係史

建交史

外交關係年表

对外援助

援建剧场列表

援建体育馆列表(英语:Stadium diplomacy)

参加的国际公约

制裁

建国初期

冷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萬隆會議

三大外交政策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人民外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交恶后

“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及国际形势

革命外交路线

反帝反修

积极备战

输出革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条线、一大片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乒乓外交

熊猫外交

三个世界

中阿决裂

邓小平1978年出访

改革开放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

国际新秩序

国际关系民主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和平崛起→和谐世界

新型國際關係

大国外交

周边外交

钓鱼岛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

南海问题

沙長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戰狼外交

債務陷阱外交

领导人访问列表

最高领导人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李鹏

朱镕基

温家宝

李克强

李强

全国政协主席

国家副主席

外国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访华

外国政府首脑访华

术语

一个中国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反華

境外敵對勢力

亡我之心不死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

综合国力

三股势力

核心利益

网路主權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竄訪

多边关系联合国

联大2758号决议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

否决权

维和

常驻纽约代表团

代表

常驻日内瓦代表团

代表

常驻维也纳代表团

代表

常驻亚太经社会代表处

代表

国际海底管理局

代表

区域政治

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

六方会谈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三国合作秘书处

東亞共同體(构想)

东南亚国家联盟

10+1

10+3

东亚峰会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中國—中亞峰會

亚信峰会

亚欧会议

非洲联盟

中非合作论坛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欧盟

驻欧盟大使

领导人会晤

人权对话

战略对话

珍珠链战略

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议

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

中國、巴西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共識

国际调解院

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

絲路基金

中巴經濟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自贸区

博鳌亚洲论坛

亚欧会议

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

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

欧盟

中国欧盟商会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搁置)

经贸高层对话

汉堡峰会

全球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十國集團

世界互联网大会

世界經濟論壇

夏季达沃斯论坛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发展中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

不结盟运动

金砖国家

银行

立场文件

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英语: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

双边外交关系亚洲(分類)

阿富汗

阿联酋

阿曼

阿塞拜疆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朝鲜

東帝汶

菲律宾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

柬埔寨

卡塔尔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蒙古国

孟加拉国

缅甸

尼泊尔

日本

沙特阿拉伯

斯里蘭卡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文莱

乌兹别克斯坦

新加坡

叙利亚

亞美尼亞

也门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約旦

越南

非洲(分類)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赤道几内亚

多哥

厄立特里亚

佛得角

冈比亚

刚果(布)

刚果(金)

吉布提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加纳

加蓬

津巴布韦

喀麦隆

科摩罗

科特迪瓦

肯尼亚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盧旺達

馬達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南非

南蘇丹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塞拉利昂

塞內加爾

塞舌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苏丹

索马里

坦桑尼亚

突尼斯

乌干达

赞比亚

乍得

中非

欧洲(分類)

阿尔巴尼亚

愛爾蘭

愛沙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北馬其頓

比利時

冰岛

波蘭

波黑

丹麥

德国

俄罗斯

法國

芬蘭

荷蘭

黑山

捷克

克罗地亚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盧森堡

羅馬尼亞

马耳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爾維亞

塞浦路斯

圣马力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烏克蘭

西班牙

希臘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國

美洲(分類)(拉丁美洲)

阿根廷

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巴多斯

巴哈马

巴拿馬

巴西

秘鲁

玻利维亚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厄瓜多尔

格林纳达

哥倫比亞

哥斯达黎加

古巴

圭亚那

加拿大

美國

洪都拉斯

墨西哥

尼加拉瓜

薩爾瓦多

苏里南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委内瑞拉

烏拉圭

牙买加

智利

大洋洲(分類)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基里巴斯

庫克群島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瑙鲁

紐埃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瓦努阿图

新西兰

与非建交国关系見備註亚洲

不丹

非洲

斯威士兰

歐洲

梵蒂冈

大洋洲

馬紹爾群島

帕劳

图瓦卢

美洲

巴拉圭

伯利兹

海地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危地马拉

未承认的国家或地区

科索沃

阿布哈兹

北塞浦路斯

德涅斯特河沿岸

马耳他骑士团

南奥塞梯

索马里兰

西撒哈拉

已消亡的國家見備註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南也門

錫金

坦噶尼喀

桑給巴爾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各地方省際關係和对外事务

海峡两岸

福建—台灣

福建

上海

山东

天津

台灣

印尼

西

瑞典

巴西

查论编 香港對外事務組織和機構

香港特區政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政府總部禮賓處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大陸、海外、台灣)

「一帶一路」專員

人民出入境

香港身份證

香港特區護照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香港簽證身份書

香港签证政策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簽證要求

英國國民(海外)簽證要求

雙邊關係兩岸四地

中國大陸

廣東

深圳

上海

福建

四川

澳門

台灣

主權國家

澳洲

加拿大

法國(英语:France–Hong Kong relations)

格魯吉亞

德國

印度(英语:Hong Kong–India relations)

印度尼西亞(英语:Hong Kong–Indonesia relations)

日本

以色列(英语:Hong Kong–Israel relations)

列支敦士登

馬來西亞

馬爾代夫(英语:Hong Kong–Maldives relations)

納米比亞(英语:Hong Kong–Namibia relations)

尼加拉瓜

朝鲜

巴基斯坦(英语:Hong Kong–Pakistan relations)

菲律賓

卡塔爾(英语:Hong Kong–Qatar relations)

俄羅斯(希伯来语:יחסי הונג קונג–רוסיה)

新加坡

韩国

南非(英语:Hong Kong–South Africa relations)

西班牙(英语:Hong Kong–Spain relations)

瑞士(英语:Hong Kong–Switzerland relations)

泰國

英國

美國

人口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查论编 澳門對外事務

澳門特區政府

招商投資促進局

政府總部事務局

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內地、海外、台灣[@])

澳門領事機構列表

两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香港

台灣

其他國家

巴西

朝鲜

日本

東帝汶

西班牙(西班牙语:Relaciones España-Macao)

葡萄牙

美國

註釋:@ 暫停運作

備註:粗體表示曾經建立外交關係,但現時斷交的國家。這些國家目前除已消亡者外,多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斜體 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的區域。關於中華民國外交,另見模板:中華民國外交。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另见模板:台湾海峡两岸主题。

查论编 不丹外交

外交部长(英语:Foreign Minister of Bhutan)

外交部(英语: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Bhutan))

駐外機構

外国驻不丹机构

建交列表

美洲

巴西(葡萄牙语:Relações entre Brasil e Butão)

美国

不丹國徽亚洲

孟加拉国(英语:Bangladesh–Bhutan relations)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以色列

日本

尼泊尔

巴基斯坦(英语:Bhutan–Pakistan relations)

中華民國

泰国

欧洲

奥地利(英语:Austria–Bhutan relations)

丹麦(英语:Bhutan–Denmark relations)

德国(英语:Bhutan–Germany relations)

俄罗斯(英语:Bhutan–Russia relations)

西班牙(英语:Bhutan–Spain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