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转换即将到来。15 天后,秋季的脚步就会悄然临近。所以,我们要顺应时节的变化,格外留意酷热与湿气对身体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大暑时节有着丰富的习俗,比如饮伏茶以解暑气、烧伏香祈求平安、晒伏姜调养身体,这些习俗都寄托了古人驱邪避暑、祈求健康顺遂的美好心愿。
今年的大暑颇为特别,交节时间是 7 月 22 日,农历六月廿八。或许有人会疑惑,每年大暑不都在这个时间段吗,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要知道,“三伏天”的中伏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共同确定的,民间流传着“夏至四庚数中伏”的推算口诀。所以,大暑节气通常与“中伏”紧密相连。
那么,今年大暑究竟是在中伏之前还是之后呢?
按照“夏至四庚数中伏”的口诀来推算,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 7 月 30 日,10 天后便是末伏。因此,今年的中伏从 7 月 30 日起至 8 月 8 日结束,共计 10 天。
而今年大暑于 7 月 22 日交节,这就表明今年是“大暑在中伏之前”。民间有“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大暑中伏前冷飕飕”等农谚,这意味着今年大暑节气前后降雨可能会比较频繁,甚至可能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歉收。同时,也预示着立秋之后天气会较早转凉,这对农作物的最终产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今年大暑的几个特点。
1、今年大暑“在月尾”
民间有谚语云:“大暑在头,水漫田畴;大暑在中,酷热难休;大暑在尾,凉早添衣。”意思是说,如果当年大暑节气出现在农历六月上旬,那么大暑过后阴雨天气会较多;若出现在中旬,三伏天期间会酷热难耐;要是出现在下旬,就预示着寒冷的天气可能会提前到来。
所谓“月头”“月中”“月尾”,是根据大暑节气的农历时间来划分的。当大暑节气的农历时间处于上旬,即为“月头”;处于中旬,就是“月中”;处于下旬,则是“月尾”。今年大暑交节在农历六月廿八,处于下旬,也就是“月尾”,这预示着今年寒冷的天气可能会较早降临。
2、今年的大暑“逢双日”
今年大暑于公历 7 月 22 日、农历六月廿八交节,这在民间被称为“大暑逢双”。老话说“大暑逢双,伏热难挡”,这意味着今年三伏天期间可能会酷热异常。
这一农谚与前面提到的“冷得早”观点并不矛盾,因为民间还有“大暑热至极,立秋凉可期”“大暑热不足,秋后热来补”等说法。
3、今年大暑是“下午大暑”
在旧时民间,将大暑交节时间在中午 12 点之前的称为“上午大暑”,在 12 点之后的称为“下午大暑”。农谚“上午大暑冷飕飕,下午大暑热死牛”形象地说明了不同交节时间所预示的天气情况。如果大暑在中午 12 点前交节,预示着大暑期间阴雨较多,让人感觉凉爽;若在 12 点后交节,则预示着“秋老虎”会格外凶猛,炎热的天气会持续很久。
那么,今年大暑具体在几点交节呢?2025 年大暑节的精确时间是公历 7 月 22 日、农历六月廿八的 21 点 29 分 11 秒,显然属于“下午大暑”,这也就意味着大暑期间将会酷热无比。
既然知道了今年大暑的这些特点,那立秋之后还会热多久呢?今年中伏从 7 月 30 日持续到 8 月 8 日,而立秋在 8 月 7 日,这就意味着立秋之后还有 2 天中伏和 10 天末伏,至少还会热 12 天以上。
文娱说
综合以上种种说法,今年大暑期间大概率会酷热难耐,虽然立秋之后仍有十几天的炎热天气,但与常年相比,寒冷的天气可能会提前到来。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让我们一同拭目以待,见证老祖宗智慧的准确性。
大家对这些农谚和今年的天气情况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感谢阅读文娱纪,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予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期待与您在文化的世界里再次相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