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说岳全传》与《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的人,应该对于“免战牌”这样一个东西不会陌生,两军对垒期间,原本己方军威正盛,取得了多次胜利,忽然对面阵营来了一个具有特殊本事的将领,连战数场都被克制。于是主帅便在闷闷不乐之下,表示“且高悬免战牌,待我寻得帮手来此再战”,而双方也确实会休战,那么这在现实中有可能吗?免战牌真的有这么大作用吗?
免战牌,其实就是一块写有“免战”两个字的牌子了,它的作用就是要求对方停止战争的牌子,这在我们现代人眼中看起来,多少是有些搞笑的,毕竟人家都已经真刀真枪地打到家里面来,怎么可能还会听你的这种要求呢?但是在历史上它却确实发挥过作用,不过并没有像演艺小说中所说的那么玄乎,免战牌想要发挥是需要在特定背景下的。
正史中关于免战牌的最早记载,是春秋时期的晋楚邲之战,晋国与楚国两个国家的人马在邲这个地方交战,双方最初的试探性进攻是旗鼓相当的,于是楚国就挂上了“免战牌”,晋国军队见到也因此而休战,但是双方其实都在抓紧研究对方的军队力量薄弱之处,想方设法要打败对方,待到免战牌一摘,看穿晋国军队将领不和睦的楚国便战胜了晋国。
从这场战役来看,免战牌确实是有作用的,但它的主要前提应该取决于最开始的时候,两方实力是“旗鼓相当”的,既然就算是打也是你打不过我,我也打不过你的局面,那么就暂时休息一下不要徒劳耗费时间精力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相对明智的选择。
展开全文
不过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春秋时期大家都是周王的子民,虽然已经为了不同的诸侯国而打仗,但在名义上还是一家人,有几分亲切感。同时而维持着这种一家人的重要纽带便是“礼”,对于免战牌的这种认可意味着将领本人的信用,如果已经见到了免战牌但依然坚持攻击,便意味着这个人的信用不行,基本会获得全天下的嘲笑,所以春秋时期免战牌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但是等到彻底“礼崩乐坏”的战国以后,流行的便是“兵不厌诈”,周天子已经全然没有了权威,大家都是为各自的诸侯国而战,同时也无所谓信用,如果僵硬地坚守着老规矩反而会被全天下嘲笑为迂腐,所以“免战牌”的作用便渐渐失效了。
等到战国以后,免战牌能够发挥作用,基本便是在双方实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只有那种就算是打了也没有效果,主帅才会在敌军挂出免战牌的情况下休战,不然肯定是会乘胜追击的。
毕竟战争的主要目的便是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而你说不打便不打那就显得自己太没有面子,同时也达不到战争的目的,所以春秋战国以后的主帅们通常是不会去管这个小牌子的,这也就意味着《说岳》的故事只是小说家言,而《封神》的故事反而有几分真实性,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战牌在古代战争有何用,为何敌军挂上便休战?难道不会乘胜追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