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飞:心怀百姓事 情系马家窑
  辽河农垦管理区孤家子镇马家窑村,位于东辽河的南岸,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7个组,7802932人。耕地面积635公顷,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其他经济作物几乎为零,种植结构单一,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心系情暖贫困户

  “刘凤飞每次到村里工作,都来我们家看看,问寒问暖,去年,是他帮助我们家盖上了新房子,要不是刘凤飞,这辈子也住不起这样的好房子。”今年82岁的一组村民罗广才老人感慨地对笔者说。“是呀,我17岁结婚,到今天才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今年78岁的老伴于秀兰微笑着接过话茬。罗广才、于秀兰老两口过去住的是30多年的泥土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由于房子漏雨,房顶上多处用砖头瓦块压着油毡纸或塑料布,一到下雨的时候,别人都往家里跑,可这老两口却要往外跑,去亲戚家借宿。

  罗广才患有严重的鼻炎,只能用嘴喘气,还患有前列腺、胆囊炎等疾病;老伴患有类风湿、心脏病、腰腿疼等疾病,刘凤飞为他们办理了低保。村民胡力军患有精神疾病,因病发作被派出所和村干部送到四平脑科医院,由于什么证件也没带,刘凤飞就用自己的身份证作抵押,为他代交住院押金5000元,至今也无法核销。村民张洪名儿子张宇因车祸头部严重受伤,花掉医疗费40余万元。刘凤飞带头捐款50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积极为其捐款。他还通过四平日报社、电视台新闻媒体向社会寻求帮助,共为其募捐10多万元……

  筹资修好村里路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马家窑村地处河套边缘,土质粘性强,一到雨季,道路泥泞难行。村民去镇上买化肥、饲料,家里卖猪或有病人送医院等非常困难。为改善村里交通现状。刘凤飞通过多方协调资金,两年来为村里铺设砂石路5259延长米,水泥路2403延长米,修缮水泥路肩8800延长米。并为村民建起一个4000平方米彩砖铺设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配齐了体育健身器材。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手持彩扇,穿红戴绿汇聚到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尽情娱乐。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辽河垦区知名的村级广场。同时,刘凤飞还多处协调资金,改善了村部的办公环境,安装了取暖设施,购买了书柜、电脑、打印机等,成立了农民图书阅览室。又去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争取到40套桌椅。截止2016年底,刘凤飞共争取省市财政帮扶资金296万元,使83户村民计146人走出贫困沼泽地。

  引领村民奔富路

  一次班子会上,刘凤飞动情地说:“我们马家窑村人均仅2亩左右的耕地,别说种植现在并不值钱的玉米,就是全部种上水稻,又能值多少钱?因此,光靠种植业,我们的老百姓只能不吃糠,不能奔小康,要致富,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种植业及产业结构……”如今,马家窑村容村貌改变了,乡亲们跟随“第一书记”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经过与班子成员一起走访调研论证,刘凤飞带领村民致富的思路愈加清晰……

  调整种植结构,打破玉米“一粮独大”的局面,计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00公顷,推行小井种稻300公顷,种植杂粮及蔬菜60公顷。建起8米宽、50米长的香菇大棚35座,合计1.6万平方米,总投资170余万元。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他们聘请了辽河垦区富邦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郑艳英,作为种植香菇的全程技术指导。现已购进菌棒27万个,预计5月份即可生产香菇50余万斤。完成全村60户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大环境建设。今年将马家窑村至四乾公路线5000延长米的道路建成水泥路,使全村水泥路实现联网贯通,恢复主干道路两侧的林台和路边沟,并栽上树木花卉。统一建设进屯的围墙及大门。为完成上述奋斗目标,全体党员干部立下军令状,不脱贫不脱钩,一包两年不撒手。“到年底我们要实现70户、126人脱贫摘帽,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刘凤飞信心满满地说。

  春华秋实,苦干实干。如今的马家窑村,在“第一书记”刘凤飞的带领下,这个过去沉闷封闭的贫困村,即将迎来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发展活力的春天。(四平日报通讯员 李好学)

责任编辑: 吉林省纪委监察厅